第228章 死亦有时
于仁见夏浔神有异,忙问道:“贤弟怎么了?”
夏浔定一定神,忙道:“哦,弟不曾抱过孩子,只觉这的人儿,身子骨都是的,抱得轻了也不敢,抱得重了也不敢,有些手足无措。”
于仁听了哈哈大笑,连声道:“怨不得,怨不得,莫要说你,当稳婆把儿抱出产房的时候,瞧见他那的模样儿,为兄也是手忙脚半晌,不敢去抱呢。”
于笑地自夏浔手里接回儿子,这时下人来报,酒菜已经备妥,于仁连忙起身道:“贤弟,请。”
于谦满月酒后又已过了十多天了,这两天已经没有迎来送往的客人,今天纯是自人的一顿酒席。既然是宴,就没外人那么多讲究了,中男老幼都要上席的,于仁不避嫌疑,让夏浔与自眷同席,这也真是把他做自己兄弟,没当外人看。
夏浔一进宴客厅,就见一位年迈的老人被搀上筵席的上首,那老人怕不有七八十岁了,白发苍苍,满面皱纹,夏浔连忙伫足道:“这位老莫非是……于兄的祖母?”
于仁解释道:“这位是苗婆婆,在我于做了一辈子的事了。”说着快步走上去,拉开椅子,扶那老人坐下,神态恭敬,如同对待自己的辈。
夏浔听他言语,这苗姓老人只是于一个佣,不禁有些诧异,莫非这老人有大恩于于?待他回来,在自己旁边坐下,夏浔便悄声问起,于仁肃然道:“贤弟误会了,苗婆婆自幼就在我,她奉过我的祖父,也奉过我的父,现在她已老迈,我这做辈的,自然该像子一般的尊奉她,这不是天经地义的事么?”
夏浔听了不禁肃然起敬,对一个仆人尚能如此,于仁的道德、怀,可见一斑。有这样的父母,于谦又怎能不受影响?如此教,难怪他后来能为那样一位惊天动地的人物了。
夏浔搜刮肚,隐约想起于谦好象就是苏杭一带的人,再看到于仁的环境,想到于谦的年纪,几乎已可断定这个于谦就是后来的于少保,想想名垂青史的于少保,方才就抱在自己怀里,他那的手,还抓着自己的手指,被自己逗着咧嘴傻笑,口都洒到了自己袖子上,夏浔真有一种作梦的。
于仁虽是饱学之士,却没有满口之乎者也的酸气,和夏浔攀谈起来,很对夏浔的脾气,两个人酒逢知己,喝的正觉畅快,忽听街上一阵喧哗,虽隔着一个前院儿,犹自传进房中来,于仁不觉一怔,讶然道:“非年非节的,这是在闹些甚么?”
使了人去察看,一会儿那丁跑回来道:“回老爷,这是当朝曹国公、xx太傅、左军大都督李景隆李大将军凯旋了,杭州军政法司各衙的官员都去迎接,吹吹打打的甚是热闹,大街上军伍行列整齐,正列队通过,煞是威武,许多人都在围追观看,老爷可要去瞧瞧么?”
于仁看看夏浔,哈哈笑道:“贤弟,咱们同去。”
“好,于兄请。”
夏浔也正想瞧瞧李景隆此时模样,便也随之站起,向嫂于黄氏告一声罪,大步走了出去。
杭州军政法司各路官员远迎十里,将凯旋而归的李大将军吹吹打打地迎进城来,又有杭州士绅名流献礼道贺,热热闹闹地列队进城。
李景隆没有追上陈祖义,陈祖义一溜烟儿地溜回南洋了,李景隆的兵力真要与回到大本营的陈祖义相比,要逊许多,跑这么远的路,军需供给也问题,便见好就收,果断收兵了。
这一战,他灭了楚米,杀死匪首米,生擒匪首楚和钦犯凌破天,大败南洋大盗、有海王之称的陈祖义,击毁、缴获海盗大舰三艘,杀死、俘虏海盗共计千余人,又剿灭沿海其他伙十余个,收缴海盗船及抓获海盗若,这份功劳足以让他在洪武大帝面前炫耀一番了。
这时,队伍最前边押着被他生俘的海盗,紧接着是仪仗严整的官兵,之后是他和前呼后拥的官员和士绅,后边旌旗飘扬,仍然是威风凛凛的官兵,李景隆在高头大马上,时不时地拱手向围观欢呼的百姓们示意一番,状极得意。
他刚一上岸,就迫不及待地把他在船上便苦思竭虑,心写就的奏表派人快马送去京城了,巧妙利用双屿,自然了他的功劳,陈祖义占据双屿,也了他蓄意挑起东海、南海群盗不和的一着好棋,而陈祖义的回马一枪,则变了他的回马一枪,在东海南海两海盗杀得难解难分、元气大伤的时候,他李景隆突然横空出世,自福屿杀了回来,力战东海、南海两大海盗派,最后击溃双屿,千里追杀陈祖义……
这一章奏表写得彩纷呈,却是栩栩如生,绝不会给人一种天坠、华而不实的,朱元璋打了一辈子仗,不写的真实一点,光些华丽的辞藻堆砌上去,根本骗不过这位英明天子。好在李景隆所说的大部分事情都是事实,顶多是把别人的功劳安在自己头上,把别人的英勇事迹说自己的安排,把他误打误撞地赶上双屿和陈祖义的一战,巧妙地说是他早已有意为之。
当然,这份奏表中不能不提夏浔。洛宇、铁铉等人品秩不低,且有实权,以后还是用得着的,他虽是朝廷大员,也离不了这些中间阶层的英,适当分点功也是应该的。至于夏浔,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