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1章 兵临城下
朱棣过江了。
形势陡然逆转,现在变了燕王有船而朝廷无船。
盛庸沿江布防的军队眼睁睁地看着北军浩浩过了大江。
其实,以盛庸沿江布防的力量还可一战,毕竟对一支抢滩登陆的军队来说,早在岸上修筑了许多工事的另一支军队更占先机,而北军最厉害的兵也用不上,但是南军的战意已然无存,不管盛庸驰马三军,如何的呐喊励,士兵们根本没有战斗的勇气。
他们端矛持弓,跃跃试,只是在等,等着北军冲营的刹那,那刹那,就是他们发一声喊,离将官束缚,各自逃奔东西的机会。
大厦将顷未顷,猢狲已先散了!
北军抢滩登陆,既不能战马也不能披重甲,第一支冲上岸来的队伍迎上的正是盛庸安排在最前面的嫡系部队,这也是他最忠心的部队,如果他能打退一次北军的进攻,或者还能挽回一些三军士气,奈何,好钢用在刀刃上,朱棣安排的冲锋队只有八百人,却是八百罗汉!
船刚靠岸,从舰船上便跃下许多身穿灰僧袍,头顶光光两排戒疤的和尚。
这是朱棣打到河南的时候,持道衍大师笔信,登嵩山少林寺,拜访道衍大师的好友戒空方丈得来的一队僧兵。僧兵只八百人,但是个个武艺湛,xx,堪能起到燕王的三千朵颜铁冲锋陷阵的效果。
这是自十三棍僧救唐王以后,少林僧兵头一回再次出现在两军战场上。八百个龙虎的大和尚挥舞着戒刀、哨棒、方便铲,两袖鼓足了劲风,好象一头头鹞子似的扑进了盛庸的中军,燕王的大队人马紧随其后,只一柱香的时间,盛庸牢不可破的中军防线便崩溃了。
随即,就好象高塔上最重要的一块基石被撤走,整道防线轰然倒塌,南军溃不军,来不及逃走的纷纷举械投降,盛庸眼见势不可为,只领着几十名兵落荒而逃。
“殿下,咱们直扑金陵么?”
邱福、朱能等大将拱卫着朱棣登岸,兴冲冲地问道。
“不!镇江乃帝京咽喉,如果直扑金陵,须防其自后掩杀,那里还有数万兵,我们要先取镇江,再围金陵!”
当他的双脚重新踏上xx南岸,朱棣的信心也陡然暴增,他知道,最危险的时候过去了,既已过江,来自淮安梅殷、中都凤阳两路明军的威胁便不复存在,功也唾手可得,那语气便异常沉稳、坚定起来。
镇江守将是童俊。眼见朱棣大军气势汹汹而来,童俊不知无措,紧接着,燕军停在城下,几封书信进城来,这都是扬州、、高邮、通州、泰州、江州的守将以及师都督陈暄的书信,这些将领要么与童俊甚笃,要么也是打过道的,他们现身说法一通劝降,童俊从善如流,立即解甲归降,朱棣兵不刃便取了镇江,兵马一直打到龙潭,解除了后顾之忧,这才转向金陵。
听说燕王过了那可当十万兵的大江,朱允炆骇得不附体,求计于众文武,根本无人献策,朱允炆无奈,只得遣曹国公李景隆、兵部尚书茹常和都督王佐赴燕军大营再度议和。这三人中,除了都督王佐,另两位都是议和派领袖,燕军兵临城下,朱允炆这一回是真想议和了,他宁可割让江北半壁江山,只求这位被他惹了的四叔赶紧撤兵。
朱棣一身戎装,营帐未立,就在军中接见了他们。李景隆神从容,毫不慌张,他是早已降了朱棣的,眼下朱棣功在即,他心里只有欢喜,哪会惊慌失措,不过茹常虽是他的盟友,却还未曾归降,都督王佐更是主战派,派来做副手,实际上是监视他们的,他也不敢当面表示什么。
只是看到站在朱棣身边的夏浔时,李景隆向他地望了一眼,眸中满是感地,是的,他很感夏浔,如果不是夏浔策反,他哪有今天,燕王一旦得了天下,他就是从龙之功,如此恩德,往日里因为一个人和夏浔产生的芥蒂早就一扫而空了。
朱棣在马上,看着跪在面前的三位朝廷使臣,冷笑道:“公等来此,有何贵?”
茹常看了李景隆一眼,见他不说话,只得惶然俯首道:“臣等奉皇上之命,前来向殿下求和。皇上愿依前议,尽割江北之地,与殿下分踞xx南北,共掌天下,只要殿下应允,皇上可以先行诏告天下,再请殿下退兵。”
朱棣仰天大笑,笑声未歇,便把虎目一瞪,凛然道:“俺朱棣以前毫无过错,皇上却无端加罪。皇考封俺北平藩国,皇上却受臣挑拨,不但夺俺封地,还要把俺变阶下之囚,朱棣奉天靖难,所求只为除,前次庆城郡主来,本王已将‘佞榜’奉与陛下,只要陛下尽诛榜中佞,朱棣立即退兵,若是办不到,那朱棣就依起兵靖难时告示天下之言,自去金陵,铲除邪!”
“殿下……”
茹常还待再说,朱棣拂袖道:“去吧!”
三人不敢再言,唯唯站起,李景隆站起身,有些不安地看了夏浔一眼,夏浔向他飞快地笑了一下,不引人注意地点了点头,李景隆心中顿时安定下来,忙也做出一副惶然模样,随着茹常和王佐退了回去。
看着三人走远,夏浔拨马到了朱棣面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