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衣夜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452章 顺藤摸瓜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第452章 顺藤瓜

    深秋时节,护城河里的荷已经凋零,大部分荷茎都光秃秃的在面上,偶有一些半残的荷叶犹自顶在茎上,随着秋风吹过,瑟瑟发抖。

    城口,的百姓、商旅挑笼荷担,行匆匆,守城的兵丁嫌风大,已经躲到了城底下,懒洋洋地晒着斜斜照至的阳光,风吹不到的地方,再有一抹昏黄的阳光,还是有些暖意的。

    护城河边,有民在洗衣服,一块光滑的清石板斜斜探进里,木杵“嗵嗵”地捶着衣服,虽还未到冬天,可是河很冷,手已冻得通红。

    偶尔,会有一条鲢子受到捶衣声惊吓,翻身跃出面,溅出几许。这里的鱼,因为护城河里的莲藕和鱼虾是不准捕杀的,所以环城这一段河,就了鱼虾的天堂,只要它们不越境游去它处,基本上都能安享晚年,不过前几个月黄河决堤,这里也受了淹,荷被摧残的这么厉害,不只是秋霜的作用,也是洪的结果。

    “咣!咣咣!”

    铜锣声响,举着“肃静”、“回避”巡街牌子的衙役过来了,正入城的百姓连忙让到一边,河边捶衣的人手搭凉蓬向城口望去,看这架势,便晓得是知县大人回来了。

    考城知县姓诗,叫诗晓寒,洪武二十七年的进士,做了七年的考城知县了。这人谈不上多大的能力,到任之后,考城没见多大变化,可也没有变得更差,此人为官也还清廉,只能说是个守的官儿,在百姓中的风评倒还不错。

    此时,诗晓寒坐在车轿里,微头微锁,犹自回想着知大人的召见。

    考城县属归德治下,归德知是孙广和。诗知县不擅阿谀奉承,同这位孙知很淡,平素的来往也少,可是前两日孙知突然派人召见,诗知县不敢怠慢,安排好了县上事务,便匆匆赶去归德,孙知盛情款待,邀他饮宴,席间还说,他为官清廉能,早该升迁,或者迁任更好的县,只是因为四年靖难,影响了官员们的考课,这才让他在考城任上一下子坐了七年,知大人打算给他推荐一番,至少调任一个富县。

    孙知如果真的去做,这件事还真容易办到,因为孙知的周文泽是吏部考功司郎中。别看官儿不算大,实权可不,朝廷公认的四大差,就是吏部文选司、吏部考功司、兵部武选司、兵部武库司。这四个衙的主官郎中,那能量着实惊人。

    可是诗知县并不是孙知的心腹,这天大的好事,怎么可能凭白无故落到他的头上?当时诗知县就觉得其中有蹊跷,果不其然,昨天河南道监察御使陪同都察院河南巡访使就召见他和孙知了,此番召见,不问政绩、不问廉德,只问两个月前黄河患一事,诗知县就心中有数了。

    黄河患,半是天灾,半是xx。说是天灾,是因为雨过于充足的时候,黄河确实过于凶,这四年来,南军北军打得不可开,朝廷在河道治理上没下过什么功夫。说是xx,这一次黄河,其实洪较之往年也不算特别凶,以朝廷每年拨付的治河款召集役夫缝缝补补一番,其实是可以应付过去的。

    可是,户部每年拨下的这笔治河款,经过孙知的手,落到考城县十中只剩下三就算好的了,他诗晓寒是问心无愧的,这笔钱一文也没有贪墨,全都用在了治河上,可这么点钱明显是不够的,结果几年下来,堤坝没有得到好生修缮,今年终于出了事。

    患一发,他就上书请求减免税赋、赈济灾民了,其实永乐新朝刚刚主政,对建文朝的公务尚处于接管当中,许多旧事都有断层,如果归德据实上报,只说发了洪,影响秋收,请求减免税赋赈济灾民,十有朝廷就会把它当天灾直接批准了,未必会想到查一查河道治理是否尽力。

    可是……

    诗知县暗暗叹了口气,那位知大人也太贪心了些,这几年捞了许多好处也就罢了,如今百姓遭了灾,身为一方父母官,反正是慷朝廷之慨,怎么就不能据实上报,减免税赋,减轻百姓负担呢?为官一任,不能造福一方,也不该给老百姓些雪上加霜的事吧?

    可是,这个孙广和做了多年的归德知了,论资排辈,已经有了升迁的本钱,这考课上面若是有了污点,那就不好报请升迁了,于是……为了他的政绩光彩,这患竟瞒而不报,以致许多百姓田园被毁,还要强迫缴纳粮锐,缴不起,就只好背井离乡,沦为乞丐。

    今年这场患并未造太严重的损失,反倒是因为孙知一己之,把这患的损害倍地扩大了。诗知县对此虽然不满,可是当着孙知的面,他不敢说。孙知对他的许诺,他倒没有十分的放在心上,他虽然不敢自诩为造福一方的好官,却也不愿跟孙知这样的贪官结党。他惧怕的是,孙知朝中有人,如果都督察院扳不倒孙知,或者只扳倒了孙知,他这个七品正堂,以后就没法了。

    而河南道御使和京里特派的巡访使来查办此案,偏要直截了当地去问孙知,又把他召去,还是当着孙知的面询问,这就分明是要为孙知开了,他哪里还有胆子揭发,迫于无奈,只得说了许多违心的话,可是回过头来,他的心中又忐忑不已,本来事不关己,如今却被孙知拖进了漩涡,一旦朝廷真的严查此案,他也免要受牵累,岂不冤枉之极?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