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锦衣夜行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734章 小小少年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当贴木儿金戈铁马,杀奔东方的时候,大明帝京金陵,依旧是一番太平气象。

    永乐朝几年的发展,金陵更加富庶了,随着开海通商,越来越多的异域商品充斥于大明市井之间,许多奇装异服的外国人,也常常行走街头,坦然自若,一如金陵本地人。

    因为大明的青少年子,少有抛头面的,还有胡人趁机开起了酒,雇佣的皆是异域的貌美,异域美人儿的,和与中原殊异的歌舞特,了大批酒客。“五陵年少金市东,银鞍白马度风。落马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的盛唐,依稀再现。

    夏浔在马上悠然而行,轻风拂面而来,酒意稍去,臆间顿觉一阵清。

    江南的冬天本就不太寒冷,他又饮了酒,受这风儿一吹,自然更觉舒坦。今天,他是为把剌答哈和古驴等儿的部族首领饯行去的,这样的场合,那饯行的又是好酒的北方大汉,想要偷耍滑是的,虽然没人他喝酒,为了表示诚意,这酒也不好喝得太过扭nie,因此喝多了些,这时酒力发散开来,只觉浑身发热,受那风儿一吹,甚是舒坦,便也不急着回,只是信马游缰,且消消酒力再说,不然醉醺醺回去,妻心疼起来,少不得又要埋怨一番。

    在街市间游走一番,酒力渐渐化去,离得自己邸也进了,拐进胡同儿,恰见前面双马并行,微微错开一头距离,行在前面的那人高冠博服,大袖飘飘,仿佛一个儒雅的文士,在旁边马上的,却是一个八囘九岁的孩童。

    这孩子穿着一身红衣,头梳双角髻,似乎头一回进囘京似的,东张西望,看着什么都好奇。正行走间,一旁胡同里又驰出一匹马来,马上坐着一个灰衣的僧人,那孩子便提了提马头避让。在马上的僧人瞧这儿童囘面朱囘,十分的端正,心中不觉,便信口道:“红孩儿,马游囘街。”

    不料那儿童瞟了他一眼,竟应声答道:“赤帝子,斩蛇当道。”

    那和尚只是信口一句笑语,不想这儿童对答竟如此工整,这可是他信口所,绝非句,因此这儿童便也没有死记背来答复他的道理,如此说来,这儿童的才学可就叫人吃惊了。

    那和尚乃是一位极博学的得道高僧,顺势一拨马,与那儿童同路,见他发梳双角,便又说道:“牛头喜得生龙角!”

    儿童听他把自己的脑袋比作牛头,有些生气,马上对答道:“口何曾出象牙!”

    “谦儿!”

    行在前方的中年人听见这孩童与那僧人的对答,回过头来,谴责地瞪了他一眼,那孩童便吐吐不说话了。中年人又对和尚抱歉地道:“出言无状,师傅勿怪!”

    那僧人对那儿童的语出不逊却并不恼,反倒面惊容,上下打量他一番,颔首赞道:“好,好好好,这位施主,令公子年纪,就有如此才学,将来必是国之臣x。”

    中年人谦逊地笑道:“师父过奖了!”

    那和尚打个哈哈,便一提马头,向前奔去。

    夏浔按马行在后面,双方对答听得一清二楚,不禁也暗自惊叹:“这伙,年纪,出口章,厉害呀!”

    不想那中年人却教训儿子道:“高风大节,不在词华。诗词道,哪比得治国经纶能造福黎民、济天下!纵然出口章,斗酒百篇,不过留下一己浮名,于国何益,于民何益?你看辅国公,平倭寇、治辽东,允文允武,赈济江南,多少百姓受惠,他可有一首诗词传世?诗词道,其彩,在纸上;治国安邦,其采,在世间!”

    那儿童立即在马上规规矩矩地拱揖道:“是,孩儿谨遵父大人教诲!”

    夏浔听了好不羞愧:“哥在民间,有这么大的声望么?惭愧,惭愧,我也想斗酒诗百篇,叫人夸我是个大才子x,问题是……肚子里没货。剽窃他人诗词,又实在无趣,真要因此了名,文人墨客蜂拥而来,寻常对答几句,马上就得馅,闹个身败名裂,如今倒被这人好一顿夸。”

    夏浔在后边,看不清这父子俩模样,如今被那神童的父一顿夸,不免有些心虚,不好意思策马跑到人头里,便在后边慢慢地跟着。

    不想,夏浔到了自己前,却见方才所见那僧人正立在楣下,而那对父子到了自己前竟也停下,扳鞍下马,在拴马桩上系好了马匹,拾阶而上。正在下候着传报的和尚一回头,瞧见他们父子,不禁讶然笑道:“施主也是来拜访辅国公的么?”

    那中年人也不禁奇道:“原来师傅也是到辅国公做客的?”

    两下里下正说着话儿,里边跑出一个子,对那和尚道:“对不住啦大师,我老爷不在上,您若有事儿,改日再来吧!”

    刚说到这儿,他一眼看见了坐在后边马上的夏浔,不禁哎哟一声,赶紧施礼道:“老爷,您回来了!”

    他这一叫,那和尚和中年人一齐转过身来,夏浔翻身下马,迎上前去,有些疑地看看二人,说道:“两位这是……”

    他说到一半,看到那中年人面相,突然收声怔住,眼前这人好生面熟,一个名字就在嘴边儿上,却突然说不出来了。

    那人看见夏浔,却是满脸欣然,连忙施礼道:“国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