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汉献帝新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一章 初降汉室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都尉沛国曹操将兵适至,五月,嵩、操与朱儁合军,更与贼战,大破之,斩首数万级。

    此时的刘协已经六岁,容貌越来越像灵帝,两岁跌下楼台后侥幸救回一命之后,比病前更加聪慧,三岁可默背诗词百首,五岁可吟诗作对,现在已经开始习读四书五经,当时东汉末虽没有五经说法,但刘协是二十一世纪人才,知道四书五经的重要性,为了让自己真正理解这个时代,还是一一默背。

    灵帝虽是落魄王室之后,侥幸成为皇帝,但他也喜欢诗文书经,对刘协更是喜爱,愈发想立他为太子,可惜受何后之制肘,每每不能如愿。

    刘协知道眼前灵帝昏庸淫乱,朝内宦官当政,朝外刘焉、董卓等一帮孙子圈地自立,虽未称王可也都是大军阀老地主,自己一旦被立为太子,搞不好就被何后与张让等人连手干掉,就算自己勉强当上皇帝,以后的日子自己心中也清楚。

    他暗暗思量,想为自己求一条生路,既然知道自己留在京城只会成为一个傀儡被人挟持,不如早早开溜吧,和刘焉等人一样在外做个州牧当个土军阀也算不错。

    可惜啊,刘协(刘洋)在二十一世纪是南京大学历史系的研究生,虽然这个文科研究生简直就像农民工一样不值钱,遍地踩一脚都能发现几个,可一些基本历史常识还是知道的。

    由于西汉七王之乱的原因,汉家皇室嫡系子弟若不能当皇上,只能任一郡之地的藩王,相比西汉时候的藩王和现在州牧简直就是蚊子比苍蝇,小的可怜。

    刘协翻开大汉地图,看了看所有的十三州地图,心中暗暗发酸,如此大好河山日后竟然要被一帮孙子打着自己的招牌肆意柔佞。

    暗自盘算,自己若要去外做藩王就不会出现董卓废少帝的举动,即使他不废帝,以他那种猪狗不如的德行自然要被人围殴,只有在并州、司州、雍州、翼州、豫州、荆州、中选一个,自己就可以随时杀进洛阳,搞不好干掉董卓的同时还能做个有点实权的皇上。

    仔细一算,自己只能任一郡之王,而且还要受中央监视,那就必须寻找一个忠于汉室的老臣担任那个州的州牧,否则还是没有人庇护自己。

    这样一来,算一下只有荆州和并州最有可能,司州、雍州、翼州、豫州都是北方多战之地,就算那些军阀们给自己面子,不来攻打自己,可那些狗腿子黄巾反贼也不会让自己好过。

    并州苦寒,虽有军马和善战之将,可惜钱粮贫乏,自己的小日子都过不好还搞什么军政啊,最后只能把希望都放在荆州。

    等等,既然老天把自己从二十一世界扔到这个世界,那又何必要逃避呢?

    刘协向到窗外望去,看着殿外景致,心中感叹万千。大好江山啊,只因这汉末割据战乱和伤寒流疫,使大汉人口降至今天的十分之一,才有了后面的五胡之乱。

    自此之后,虽有盛唐治世,中原依然不能一举灭外,长年受外族侵扰,自五胡之乱,经宋朝辽金南下,蒙古征杀屠戮,到了明末又遭受满洲入关,导致中华文化一直停留在没落的典范阶段,使中华文明一次次失去了蜕变的机遇,才有尔后的百年屈辱和日本侵华战争,想到自己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便是一阵恶气直冲脑门。

    大汉所遭受的一切或许都是有它的根源,刘协抱着膝,坐在床上,默默地回想自己的校园生活。

    自幼喜欢历史和哲学的他,没有选择父母安排的理工道路,而是考入了历史系,大三之后渐渐进入学生会史学研究会的他,性格中张扬的一面开始逐渐显露,那时候正是国内很多学者谈恢复国学的时刻,每天都有铺天盖地讨论历史与国学精髓的文章出现,作为八十年代出生的学生,自然没有认同这种观点,并且毫无顾虑的加入到批判这种国学论的大潮中,并且在南大的学生会刊物上写了非常多的文章进行批驳,正是这些文章引起了南大哲学系老教授高宁的重视,并把他推荐给了当时国内社会学泰斗王树安老先生。

    两位学者对他都是非常的欣赏,指导他用更客观的辩证思想去对待国学的精髓和糟粕,并且教授他一个很重要的观点,任何文明的亮点和黑点都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演变,他们之间的优劣性是恒变的,过去的黑点也许就是今天的优点,过去的优点也许就是今天的黑点。

    刘协回忆着自己的前世,或许自己是幸运的,在两位老教授的保举下,成绩并不理想的他也顺利的保送进入南大研究生院,开始跟随王树安老先生攻读中国历史社会构架学,在高宁的指导下,他也开始深入学习哲学。

    然而,社会是残酷的,当逐步见识了中国当时学术环境的黑暗后,他对历史和哲学的兴趣被严重挫伤,改学经济学,希望能在毕业后寻找到一份好工作,这让两位老人大为伤心。

    刘协很清楚,他让两位有着强烈学术自尊的老学者伤了自尊心,但也必须承认,学者的身份,尤其是内陆学者的身份显然没有职业经理人更吃香。

    虽然没有最终坚持成为一名历史社会学的学者,但他还是承继了王树安老先生的很多观点,在对中华文明到底是否为优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