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讲窟,出家之人是不必追求奢华,所以没有栽什么奇花异草,但松柏一年四季翠绿长青,在一般人心目中,又代表一种浩然正气,所以这小小庵堂却给人一种不同寻常的感觉。
渐渐走近庵堂,它的建筑材料也不流俗,它不像一般寺院用的是青瓦红砖墙,山门的门又厚又重。它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小小的山门大红漆,四周围起的院墙虽是就地取材的山石,却打刻得整整齐齐,那摞起的山石之间用的是糯米粥作的砌缝材料,这围墙俨然浇铸成一体,特别结实。里面的庵堂用的是青砖表达瓦砌就,庵堂的木梁柱没有贴金、雕花,显得朴素、庄严。庵堂的殿堂并不大,殿堂四角翘起的飞檐。还挂着铜风铃,一阵风吹来铜风铃就能发出悦耳动听的声音,总之,这庵堂精巧别致,品味超凡脱俗,倒像极了禁慧心师太的人品。
敲敲山门上的铜环,一个年轻的尼姑约有二十多岁,一如慧心师太,一色的月白色僧袍,她面目清秀,态度可亲。未等我说话,便问,“请问施主是否姓潘?”我略带惊讶:“你怎么知道?”小尼姑说:“师父说如果有个美貌的女子,身穿孝服而来,她姓潘,是为师的知己,直接带到师父的禅房则可!”
郓哥说:“金莲姐,你与这位师父进去,我在山下等你了!”郓哥下山,我便跟着小师父走进庵堂的小院子,这小尼姑年龄与我上下相同,但言谈举止显得利落能干。从小院子穿过中间的殿堂就是后室。殿堂中供的也是观音菩萨,这是樽贴金的泥塑。观音菩萨站在莲花之上,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杨柳枝,面目慈祥。身上的衣袂飘飘,显得极为传神,观音菩萨大小如真人稍高一点。据慧心师太说她出家已有三十年,这尊贴金泥塑保护得很好。所以塑像金光闪闪,周围的墙也比其它寺庙的干净,不像是烟薰大燎的样子,塑像前有个铜香炉,金面烧的香烛都是上等的香烛,尤其是烧的那个香,我一闻就知道是上等檀香木制的香,小姐原来就是特别爱烧的那种香。
这庵堂从庵堂的环境,到烧的香处处透着一种高品位雅致。我感觉:在这种地方学佛,可是一种享受。
在尼姑的带领下,我边走边看,一会儿就到了,慧心师太独自一人的禅房。师太的房内放了几架子经书,好像还有各类诗牌本的诗集。一张木塌,上面铺的是薄薄的棉褥子,褥子上面放的是一床不厚的棉被。棉被的被面、被里都是僧袍的月白色。褥子上的垫单也是月白色,整个房间给人感觉就是简捷中透着一尘不染。
慧心师太见她徒弟带我进来,一点也没觉着奇怪,这是早春三月,又是在心中,天气依然很冷,师太的房间也烧着一盆炭火。师太便问徒弟说:“园静,把泡好的茶给施主斟上,你们出去做功课,有事我会叫你们。”
园静把茶壶、茶杯用茶盘端上,放在木塌上的一个茶几上,我和丰收心师太,便盘着腿,坐在茶几两旁,此时园静吉退后,便只剩下我和师太。慧心师太问我:“是不是喜欢这儿?”
我说:“是喜欢,而且不是一般的喜欢!”师太说:“我一见你,就觉得你与佛有缘,你一定会来找我。来到这里,也一定会喜欢这里,而且还希望在这个地方终老!”我说:“师太是高人,不用我说什么,也猜得出我心里想的,将要做的。我真希望我的事如果了了,我还能把命留下来,请师太一定收留我!”慧心师太说:“你尘世间还有些事未了,我也知道你是想把这些事了再来。我这庵堂修建,我在这儿潜心学佛也有三十年,如今年纪也老了,希望一个有慧根的人来主持这个庵堂,宏扬佛理佛法,让更多的众生,脱离苦海,休得正果。我这几十年,阅人无数,我认为你是我这庵堂最合适的继承人。可我看麻烦事一大堆,你想了结,怕是有点难,要有什么行为举动,切记要三思而行!我也希望你能与我谈论佛经上的疑点、难点!
我说:“师太您太高看我了,我没有师太那么高深的学问,那些深奥难懂的佛经怕也学不好!只不过师太不吝赐教,那对我是个求不之得的机会。尤其在这样安静、高雅的地方学佛经,研佛理,不仅是一种享受,也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只不过这样的快乐,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机会享受!”师太见我如此伤感,也没有说什么,她懂得把不愉快的事说出来比藏在心中,对人体的健康更好。
又随便与师太聊了几句,慧心师太答应,过一阵子,如果抽得出时间,再去看我,到时她另外再讲一本经。这样我谢绝了师太留下就顿素餐的提议,告辞了。
出了山门,俯看山下,突然电闪雷鸣一击,我想起舅舅房中那幅山水画,画的就是掩映在苍松翠柏下的翠屏庵。我之所以眼熟,是因为我为我娘上坟时,逃眺过对面的这座小山,当时非常惊讶它的秀美。这真是缘分,如果在这儿出家过后半辈子,不就是能常伴在娘身边吗?
下了山,郓哥赶着棚车,我们两人随便啃了几块饼子,就着凉水,匆匆往家赶去,到家时,天已经黑了!我们出去一天,王婆不放心,正站在我家门口,伸长脖子往街的尽头望着。直到看到我们回家来,她才长吁一口气,悄悄地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