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已经写了一篇《夜航船》。说来惭愧,我自己真正坐老式的夜航船至 今只有一次,不在童年,不在故乡,而在成年之后。那是一个夏天的夜晚,从吴江坐木船到苏州,水程40余华里。两个都有是闻名千年的美丽古城,这种夜游,本应该是动人心旌的至高享受。
坐船的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大群当代青年士子。时间是本世纪70年代初,张岱死后280余年。
事情还得从去吴江说起。
二
“枫落吴江冷。”这是谁写的诗句?寥寥五个字,把萧杀晚秋的浸肤冷 丽,写得无可匹敌,实在高妙得让人嫉恨。就在那样的季节,我们去了,浩浩荡荡上千人,全是大学毕业生。吴江再苍老,也没有见过去时这么多文人。
一看就知道不是旅游。那么多行李压在肩上、夹在腋下、提在手里,走 路全都蹒跚踉跄。都还没有结婚,行李是老母亲打点的,老人打点的行李总 嫌笨重。父亲大多不在家,那年月,能让儿女读完大学的父亲,哪能不在别 的地方写检查、听口号呢。与母亲的告别像是永诀,这次出行是大方向,没 有回来的时日。母亲恨不得再塞进几件衣物。儿女们自己则一直在理书,多 带一本书就多留住一份学问。
吴江县城叫松陵镇,据说设于唐代,流衍至今。我曾比较仔细地研究过 的明代曲学家沈景就是吴江人,自署“松陵词隐先生”。镇中有一处突起两 个高坡,古松茂密,或许这便是镇名的由来?沈景是否常在这里盘恒?不多 想它了,松陵镇不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我们要去的是太湖。
由松陵镇向西南,在泥泞小路上走七八里,便看见了太湖。初冬的太湖, 是一首读不完的诗。寒水,远山,暮云,全都溶成瓦蓝色。白花花的芦荻,层层散去,与无数出没其间的鸟翅一起摇曳。一阵阵凉风卷来,把埋藏心底 的所有太湖诗,一起卷出。那年月,人人都忘了山水;一站到湖边,人人都 在为遗忘忏悔。满脸惶恐,满眼水色,满身洁净。我终于来了,不管来干什么,终于来到太湖身边。一种本该属于自己的生命重又萌动起来,这生命来 自遥远的历史,来自深厚的故土,唤醒它,只需要一个闪电般掠过的轻微信 息。
我们的任务,是立即跳下水去,掏泥筑堤,把太湖割一块,再在上面种 点粮食。上面有人说了,谁也不稀罕你们种的这么点粮食,要紧的是用劳役 和汗水,洗去身上的污浊。
水寒彻骨,浑身颤抖。先砍去那些芦苇,那些世上最美的芦苇,那些离 不开太湖、太湖也离不开幕它们的芦苇。留在湖底的芦苇根利如刀戟,大多数人的脚被扎出血来。浑浊的殷红一股股地回旋在湖水间,就像太湖在流血。
三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围堤终于筑起来了。每个人都已面黄肌瘦, 母亲打点的那些衣服,哪禁得住每天水泡泥浸?衣衫全都变得褴褛不堪。为了劳动方便,每人找一条草绳系于腰间。一天,有几个松陵镇上的居民,不知为了何事来到农场,见到这个情景,以为遇到了苦役犯,赶紧走开。
棉衣只有一件,每次干活都浸得湿透:外面是泥水,里面是汗水。傍晚 收工,走进自搭的草棚,脱下湿棉衣,立即钻进被窝,明天一早,还要穿上湿棉衣出发。被窝是温暖的,放下帐子,枕头下压着好看的书,赶紧抢住时 间神游一番。与浮士德对话几句,到狄更斯的小旅馆里逛上一圈,再与曹雪 芹磨上一会。雨果的《九三年》撼人心魄,许国璋的英语课本扎实有序,爱 因斯坦的相对论那么玄深又那么具有魅力。此时此刻,世界各国的同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在中国的可能的竞争者们现在正在苦思着一旷古难题:湿棉 衣哪一天才能干?
帐子里的秘密终于被发现,发现者们真正地愤怒了。世界上竟然还有这么多污七八糟的书,而且竟然还有这么多人不顾白天干活的劳累偷偷地看! 很快传下一个果断的命令:收缴全部与“文革”相抵触的书籍。
箱子一只只打开,上千名大学毕业生的书,堆得像小山一般。一个负责 人绕着小山威武地走了一圈,有一个问题让他有点犯难:这堆书算什么呢? 如果算是毒品,应该立即销毁;如果算是战利品,应该上缴领导。沉思片刻, 他挥手宣布:装船,运到松陵镇,交给领导看一看,然后销毁!
书,满满地装了三大船,让大学毕业生自己摇船启航。临行前负责人以亲切的口气对大学毕业生们说:烧书的火,也要请你们自己来点。
火是当夜就点起来了的。书太多,烧了好久,火光照亮了松陵镇上的千年古松。
四
没书了,闲得发闷。好在已到了夏天,收工后可以消遣的事情多了起来。最有诱惑力的是游泳,一天干下来浑身臭汗,总要到太湖里洗一洗,何不乘机张开双臂,松松爽爽地游一阵呢!清凉的湖水浩阔无比,吞到嘴里都是甜津津的。夏天傍着个太湖不游泳,太说不过去了。
湖水轻抚着我,我把自己消融在湖水中。我们这一代命贱,干了那么重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