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渭水悠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三十一章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很有眼光。不这么变一下,咱么地区以后的工作就不好开展。你说呢?”

    “其他没有啥,就是我不该提升。”史国锐看了吴启明一眼,又扫了一眼坐在他对面的魏丽萍,魏丽萍脸也正对着他,两人都感觉到了对方的脉冲。

    “话怎么能这么说?”吴启明反问道。

    “我说的全是心里话。搞教育是我的本行,这么一变,叫我有些难以适应。”

    “史书记有些太谦虚了。”魏丽萍抢着说,“过分的谦虚就等于——当然,你是不会骄傲的。”魏丽萍自感说得很得体,嫣然一笑。

    吴启明显出持重的表情,说:“咱们能感觉得来,最近中央的步子迈得很快,**在南宁中央会议上批评了某些领导干部小脚女人式的工作作风。现在各项工作正需要你们这些年轻有为的人。我几次向省委张书记推荐过你。”

    “那我就多多感谢吴书记。”

    “不需要感谢,你知道就是了。我这样做,完全是为了工作,为了党的事业。要说感谢,你应该感谢党。”

    “党信任我,我只有更加努力工作,以报答党的栽培。”史国锐简直是在宣誓。

    吴启明略加沉思,又说:“现在我们最需要的是团结。说到这里,我提出一点,你不要见怪。那天晚上,你和李济伦不应该那么吵。”史国锐要插话,他用手势立即阻止,“你听我说完。当然,事情主要不怪你,你完全是出于好心,想把咱们地区的教育事业尽快搞上去。可是,你太急躁,李济伦也沉不住气,这样,就碰起来了。出发点是好的,但对工作造成不利。下去以后我还说过他,我认为,责任主要还在他。怎么说呢?他这个人就是这样,有点容不得人。这点我清楚,你不要计较。现在行政方面,他是一把手,你要更加谅解他,有事多和他磋商,要不,就显得我没有能力,把咱们这一班人带不好。”

    史国锐本来要插话解释一下,经吴启明这么弯来拐去地一说,把他要说的话也替他说出来了,他一时无话可说,只是点头。

    吴启明呷了一口茶,见他老婆还在目不转睛地认真听他说话,便说:“你不要坐着听我们说话了,快做饭去,让国锐中午在咱家吃饭。”

    国锐把半杯凉茶灌到肚里,起身要走,吴启明一把拉住,说:“你不要走,你坐着,坐着。”

    国锐说:“我给家里说今天中午是要回去的。”

    “不要管,你只是坐着,坐着。”吴启明站起来,一再按手让国锐坐下。国锐犹豫了一下,又只好坐下。

    吴启明踱到里间去,一会又出来,双手托着一个红绸包,放在桌上,郑重地打开,露出一支乌亮的勃朗宁手枪,递给国锐:“这是我在晋中打日寇的纪念品。”他若有所思的说,“那时我比你现在还小五六岁。我是游击队的排长,领一排人在张家堡歼灭了日寇一个小分队,击毙了那个小分队长。这次战斗以后,我提升为营长。那时生活非常艰苦,随时都有牺牲的危险,可我什么都不怕,机智勇敢,出生入死……唉,可现在怎么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身体一天天胖了,可精力一天不如一天。不知道是什么原因。”

    “也许是年龄的关系吧,以后你还是要多加锻炼。”国锐言不由衷地说。

    吴启明用手摸了摸自己花白的背头,又说:“我这人却有一个特点,平时能吃能睡,肚量也大,事过就忘,从不计较。你对我不要有什么顾忌,只管努力工作,出了问题,责任有我承担。”

    国锐趁便说:“吴书记,我最近想到下边去走一走,我一直搞教育,对其他方面的工作不熟悉。**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和下边的同志接触一下,开几个调研会,情况就会熟悉一些。”

    一听这话,吴启明的脸色马上变了,他不同意,说:“王景刚刚调走,现在工作头绪还比较乱,人事方面还得进一步调整,目前不宜到基层去。等一切就绪,我和你一同下去怎么样?”

    史国锐略加思考,说:“这样也好,不过工作应该雷厉风行,正如你说,现在中央步子迈得很快,我们要是稍一松懈,就会落后于形势。特别是巩固刚刚建立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是今年后半年的工作重点。”

    吴启明会意地一笑,说:“这是理所当然的,不过也不能操之过急,农村有一句土语,磨镰不误割麦。工作要一步一步来。”

    史国锐连连点头。

    吴启明又忽然想起一件事,说:“国锐,王书记的院子现在空着,你是不是搬过来,住在他院子里,叫几个工匠把里边刷新一下。职务变了,各方面都要像个样子,不能老那么寒酸。”

    国锐莞尔一笑,说:“吴书记,我看就不必搬了,一动不如一静,我们行署还有年龄大资格老的同志,像老王,应该让他搬进去。”

    “王驰前他是民主人士,让他干就干,不让他干就靠边站,我们不考虑他,你不要再推辞,我安排就是了。这完全是工作的需要,我们离得近一些,便于经常碰头,你住得那么远,对工作有影响。我是从工作方面考虑问题,你不要再多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