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渭水悠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六十三章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走过的路程,觉得太远了,心里又暗暗想念母亲和孩子。

    车子在一条大河边停下来,河上没有桥,浑浊的河水像一锅稠粥,上下翻滚着,几乎看不见流淌,却有一种不露声色、深不可测的来自地下的威力,让人不敢久视。旁边有人说:“这是渭河。”

    “啊,渭河!原来我走了这么远,还在渭河边。”她久久凝视着悠悠的河水,有一种无比亲切的感觉,但眼前的河水比她想像的要大得多,她又感到陌生了。

    驶过来一只木船,人和车都上了船,船慢慢渡到对岸,车上岸,人又上了车,车又向前行驶。在这大平原上,天低了,路也长了,车的速度尽管快,却总是使不出这个大平原。竹梅刚坐车的那种兴致没有了,她全身感到困乏,恹恹欲睡。

    中午时分,汽车驶进一个停车场,竹梅迷迷糊糊听见有人说枣庄到了。她立刻清醒,提起布袋,赶快下了车。和她同时下车的还有几个旅客,看来人家都是当地熟人,轻松愉快,行李一提就走了。只有她人生地不熟,心头袭上一种无家可归的惆怅。

    竹梅从口袋拿出一个信封,上有豫才哥给她写的地址,是“枣庄周家寨”。她走出停车场,迎面有个大门,门旁边的长木牌上写着“渭阳县枣庄人民公社”。她问一个过路人:“大嫂,这里去周家寨走哪条路?”那女人似乎没有听懂,她又重复了一遍,女人才说:“你从这条路一直向东走,到岔路口你再问。”竹梅又问:“有多远?”女人含糊地说:“大约有十七八里。”

    十七八里路按说不算多远,可她总是走不到,她感觉越走越远。走了好长时间,一问人,说还有近十里。这里的路怎么这么长啊!

    她走到一个村前,又渴又饿,实在走不动了,正要向一个老太婆问路,忽然眼前一黑,昏倒在路上。老太婆将她扶起,搀到家里,一问话,知道是远路来的人,给她端来开水让她喝,又端来蒸馍、红薯让她吃。吃了又让她在炕上歇息。她躺在铺着褥单的炕上,深感这里的人情要比甘肃好得多。

    老太婆问她从哪里来,要往哪里去。她说去周家寨。老太婆说:“周家寨不远了,再过一个村子就到了。”给她指了路,她又向前走。

    太阳落时,竹梅到了周家寨。

    周家寨在渭河摊上,地广人稀,靠天吃饭,不过一旦丰收,就够吃一两年。加之陕西执行各项政策比较平稳,五八年没有搞全民大炼钢铁,农民没有离开土地,现在社员生活虽然也紧困,也办大食堂,可一般人还能吃饱,没有饿死人的现象。这地方文化相对落后,人情淳朴厚道,大跃进时没有乱打人的风气。

    竹梅到时,她大哥豫田扛着铁锨刚从地里回来,在门口遇面,互不相识。竹梅看走势有点像,冒叫了声“大哥”。豫田回过头,两人对视了一会儿,豫田一时反应不过来,但听口音知道是甘肃来的人,又反复回忆,才有七八分断定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豫田去甘肃时,竹梅才五六岁,后来听说她嫁给了一个有学问的才子,再以后的情况就不清楚了。现在她来这里干什么呢?

    豫田试探着问:“你是不是竹梅?”

    竹梅说:“就是,大哥。”说着,接过豫田肩上的铁锨,随他进了家门。

    竹梅的大嫂一见竹梅,甚是惊异,不住地盯着她看。豫田介绍说:“这是咱妹妹,名叫竹梅,从甘肃来。”

    “妹妹!你哪有妹妹?”

    “啊呀,就是甘肃豫才的亲妹妹,你忘了吗?”又对竹梅说,“她年纪大了,脑子不好使。”

    “哦,想起了。这么远的来……快进屋。”从说话中,竹梅感觉她大嫂很有些不安。

    竹梅坐定后,她大嫂端上茶来,说:“一路辛苦了,先喝点茶,一会儿食堂就开饭了。”

    竹梅站起身,双手接过茶杯,啜了一口,放在桌上。房里家具不多,但都古色古香,显示出这是曾经富有的家庭。

    “咱家现在几口人?”竹梅问大嫂。

    “四口。”她大哥代替回答,“你大嫂不生养,要了个闺女,前年招了女婿,还没生娃。”大哥端起水烟瓶,把煤纸给老伴,老伴用火柴点着,又给他。竹梅看大哥下巴上的胡须,的确像五十出头的人了。大嫂满头白发,腰也弯得厉害,显得更老。

    大哥用力深深地吸了一口水烟,咳嗽着,把烟灰吹掉,又按上烟丝,吹着煤纸,深深地又吸了一气。

    竹梅见大哥烟瘾很重,想起自己带的水烟,从布袋里拿出来,说:“我二哥知道你爱吸水烟,买了些,让我给你捎来。”

    豫田打开纸包,是十板草绿色的“甘”字水烟,放在鼻子跟前嗅了嗅,说:“这是正宗‘甘’字烟,咱这里根本买不到。”

    “在那里也不好买,是他托人买的。要是觉得好,我下次给你再捎一些。”

    正说着,她大哥的女儿女婿下地回来了。女儿说话很伶俐,女婿言语简短,相见问好之后就回他们房子去了。

    一会儿女婿把饭从食堂领来,是玉米面馍和红豆稀饭,饭里下着红薯,没有菜。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