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铁骨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正文 黄埔(一)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教导总队。由于蒋介石对黄埔军校的青睐,所以国民党军队的最先进的战术训练,最先进的武器装备都是在中央军校首先来试验的。军校教导总队仿效当年黄埔教导团,在德事顾问的指导下于1931年1月开始组建,1935年正式为国民党部队的正式战斗部队,中央军校教导总队1937年参加了淞沪会战,在保卫国抗击日寇侵略的战场上打出了当年黄埔军校教导团的那骁勇的气势。

    军校在西迁四川期间,第11—13期先后提前毕业,所以在迁校的途中又招收了第14期、第15期和第16期新生。1938年11月中央军校迁至四川都,把位于北较场的都分校作为军校的新校址,不久蒋介石发布命令将都分校并入中央军校本部,从此黄埔军校开始了历史上的都时期,校务委员又增加了程潜、刘湘、白崇禧、陈诚、邓锡侯五人。军校都时期招收第14—23期学生共31500多人,其中第22期时越南和朝鲜还保送了一大批学生来校学习,此外军校还委托其他有关学校代为培养了10000多名学生;教育方式也有了重大变化,主要是为了适应当时抗战的形势,修业期限分为了期和短期两种,同时实行甲乙丙三级教育体制,教学上也注重了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军校所设立的其他分校在动之中继续开办,李明灏、杜建时、胡宗南、甘丽初、钟彬、宋希濂等相继主持分校的工作。洛阳分校(第一分校),立于1933年,1938年迁往陕西南郑,1944年底停办;武汉分校(第二分校),1936年重办,抗战开始以后迁至湖南武冈、会同,1945年停办;第三分校,原来指都分校,1939年改设于江西瑞金,1946年停办;广州分校(第四分校),1936年立,广州陷落以后相继迁往广西、贵州等地,1945年停办;昆明分校(第五分校),立于1935年,1946年停办;南宁分校(第六分校),1926年立,1945年停办,南宁分校的师生于1938年参加了昆仑关大捷,越南人民军领导人武元甲也曾在南宁分校学习;西安分校(第七分校),1938年立,我党著名地下党员熊向晖曾是第七分校15期学生,该校于1945年停办;均县分校(第八分校),1940年立,1945年停办;迪化(乌鲁木齐)分校,即第九分校,立于1943年,1945年停办。军校都时期还设立了军官教导总队、战术研究班、高等教育班、校尉官研究班等,使军校的教育体系更加充实,在此期间蒋介石仍然兼任校一职,陈继承、万耀煌等先后担任教育,实际主持军校的日常工作。

    1946年1月,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改名为“陆军军官学校”,蒋介石兼任校,万耀煌任教育,不久教育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关麟征接任。1947年7月,担任了23年军校校的蒋介石宣布不再兼任校,关麟征于是升任校一职,这是黄埔毕业生第一次担任军校校这一要职,在此期间军校共招收了两期学生即第22期和第23期,第24期刚刚招生入伍全国就已经解放了,在黄埔22期学生中黄幸强后来任台“陆军总司令”、罗本立任台“三军大学校”、曹思齐任台“陆军参谋”、王多智任台“陆军副总司令”。

    1949年9月12日,时任国民党总裁的蒋介石乘“中美号”专机抵达都,随即进驻军校黄埔楼。蒋介石此行是为了对军官学校的领导人进行大调整的。关麟征校晋升陆军总司令,校一职由黄埔1期毕业生原南京卫戍司令张耀明接任;军校教育仍然由吴允周担任;军校训导处(即原来的部主任)由黄埔4期毕业的吴起舞担任。而此时的陆军军官学校尚有师生近14000人,军校领导机构还有5处11科和《黄埔日报》社。军校除军官训练班、军官教导总队、游击训练班之外,在校的黄埔23期学生有3个总队共3452人;黄埔24期招生入伍了约1120人,编了一个学生总队,黄埔5期毕业生徐幼常任总队。?

    1949年底,我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以及第一野战军18兵团在刘伯承、邓平、贺龙、周士第等指挥下以“大迂回”的战略战术席卷大西南。12月,人民解放军已经完了对都及其周围地区的战略包围,在山穷尽之际,军校校张耀明、教育吴允周、副官处吴丽川等先后逃往xx;在我地下党员的极力争取之下,李永中、吴起舞、徐幼常、肖平等率领军校师生10000多人举行起义,这批起义师生后来相继被分配到了人民解放军西南军区各部队或地方政部,许多优秀的师生后来还加入了xx。至此孙中山先生当年创办的为了救xx、为了救xx人民的“黄埔军校”最终又从国民党反动派手中回到了人民的怀抱。从此黄埔军校永远结束了它在xx大陆办学的历史!

    蒋介石败退至xx以后于1950年8月在xx高雄的凤山以原来的第四军官训练班(即xx训练班)为基础,重新恢复陆军军官学校,任命罗友伦为军校校,次年4月军校招收黄埔24期学员入学学习。1954年6月以后,军校仿照美国的西点军校的学制进行了大规模的xx:学制改为四年,第一年实行通识教育,特别重视英语运用能力,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