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倪匡(卫斯理)科幻作品集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五部:胆大之极的作战计划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因为小说有它的古怪之处。

    例如,高地攻占居功到至伟的,自然是那个敢死队长,可是小说中却又一字不提,只是在进攻的过程之中,用了两次“他”字来替代。

    然后,又写了甘铁生和方铁生在重大的胜利之后不同的反应——完全由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写,刚猛威武的方铁生看得人痴,沉着勇毅的甘铁生,看得人心折。

    看着他们的两个人是谁?不见得会是全体官兵。

    两个铁生的视线落向同一点,他们又在看什么?如果是望向一个人的话,那个人是谁?

    象是一直有一个“隐形人”在——那人当然不是真正的隐形人,而是隐没在小说之中,但却又无处不在,呼之欲出。

    如果这个人就是我和白素假设的参谋长,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形发生?

    讨论自然不会有结果,白素想了一想:“可以设法根据小说中所写的地名,各个大小战役的情形,对照一下现代史,我相信不会太久远。”

    我怔了一怔,已明白了白素的意思:“如果是军阀混战时期的,只怕俱往矣,六七十年下来,不会再有什么人活着的了。”

    白素的意思,自然是想找曾和甘铁生、方铁生他们一起度过戎马生涯的人,好好问一下,为什么会有那么奇怪的情形。

    所以,我才提出了事情发生的可能时间,白素摇头:“不会那么早,虽然没有确切地写年代,可是从武器的使用来看,也大约可以断定是什么时代。”

    我听了白素这么说,不禁苦笑。

    白素自然未必是有意那样说的,但是她的话,却触动了我的联想——竟然可以根据武器的使用,而断定人类历史的年代。例如,有核子武器,自然是二十世纪的事,若是战争之中双方还在用铁器互相砍杀.那当然是中古时代。这样方法来断定时代,那是不是可以算是地球人的悲剧?或是对人类文明的

    白素在我的神情上,看出了我在想什么,她温柔地握住了我的手,神情也有点难过,我用力摇了一下头:“抗日战争时期?”

    白素沉吟了一下:“差不多就应该是那个时候。”

    我又沉默了片刻,在那片刻之间,我又联想到了许多事,但是和故事发展无关,也就不必长篇大论地写出来了——人家的小说中有这样的情形,尚且删去,怎么可以在自己的故事中出现?

    我加重语气:“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的。”

    白素一扬眉:“当然有,最现成的,就是这部小说的作者,君花。”

    我沉默了片刻:“至少,小说作者知道是什么人提供了她那么详情的资料。资料的提供者,必然是当年的当事人。”

    白素认为君花就是小说中刻意被隐去的那个神秘人物,而我对这一点,始终有异议,所以这时,才有了这样的争论。

    白素没有再和我争下去,只是道:“这位君女士,我们总是要见一见的,而且,她也主动要听取我们的意见,所以和她见面,应该没有问题。”

    我笑:“又要麻烦你那位歌唱家朋友了,我想,向她拿君女士的电话,我们直接联络,比较好些。”

    白素点头:“这事简单,我会办。”

    我深深吸了一口气:“那场引致背叛行为的战役,才是最重要的。”

    白素来回走了几步,陷入了沉思之中,我也不打扰她。

    一开始,“背叛”这篇小说就把那场有背叛行为的战役提出来,但在小说中,一直到了第五册开始之后,才真正写到了那场战役。

    那时候,甘铁生已经是师长、方铁生当然是副师长。

    两个人都有了将军的街头,而且是真正睥睨一切的猛将,可是两人的交情,始终不变,方铁生一高兴,也还是会说:“我是师长从垃圾堆里捡出来的。”

    那次战役,离方铁生被甘铁生发现之后九年,也就是说,看起来神威凛凛的猛将,有天神一般壮硕体格的副师长,那年不过二十一岁。

    当然,他和普通二十一岁的青年人不同,非比寻常的童年生活,和九年来战场上,每天接受鲜血和炮火的洗礼,他比同年纪的人成熟一倍以上,但是也有时候,他会流露出他这年纪应有的年轻。整个作战计划,是甘铁生首先提出来的——那是一个和敌军,可以说,是决一死战的战争,胜了,可以把敌军歼灭,再难翻身,输了,情形也是一样。

    这一仗,是迟早要打的,形势已经逼得非有这样的一场大战不可。

    请各位回顾一下开始的节录,接下来的,是接续那一段的,应该接续在“要把时间向前推九年”处,现在,再补上一句:“再把时间向后推九年”,推到了那场生死之战的前夕。

    在兵力方面,甘铁生的师处于劣势,敌方有两个师的兵力,所以甘铁生要打胜仗,必须运用奇谋,不能硬拚。

    当时的形势是,甘师和敌师的甲师、乙师,分布在一座山头的三面,互成犄角之势。敌军的甲、乙两师,目的也是要把甘师彻底消灭,所以,正在悄悄移动,成钳形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