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能勒令贾蓉乃至于贾珍改邪归正,否则宁府的情况绝对不会好转。但是这种事情,在宝钗看来是绝对没有可能的。至少这不是他们这样的深闺弱质能够做到的。而惜春……让她发泄怒火就好了。
所以,宝钗想的是赶走那几个小厮,可是如果把这些话明说出来,惜春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能直接说,发发火,撒撒气就好这样的话。
至于宁府的败落?
宝钗不是看不到这样的礼仪败坏、廉耻全无的下场,但宁府终究是和荣府分开来过的。便是日后她真的入住荣府也管不到宁府的事情来,更不要说她现在要谈“进入荣府”都还相当遥远了。何况相对的,宁府的败落虽然对贾家来说是相当糟糕的事情,却也并不等同于贾家整体的败落。
宝钗在这里思量着,黛玉惜春却是不知道她的心思。黛玉正觉得这事情她们管起来那是名不正言不顺还有其他的诸多束缚,正觉得无计可施之时呢,听见宝钗说“不是一点法子都没有”,顿时就惊讶得不行。
要说贾母叫宝钗来,其实本来就是这个意思——这种处理大家族事务的方面,宝钗比她们年长,受到的也是比较专门的、正式的教育,薛家也是个旁系很多的家族啊!所以自然是比他们擅长的。所以,她希望黛玉要做什么事情,都要记得把宝钗拉上,一来是拉上了薛家那边的关系、王夫人的关系,二来也是可以学学宝钗的处世手段。
黛玉见宝钗似乎有法子,惜春似乎也有些兴趣,只是又不好开口的模样的样子——之前,她对宝钗的排斥太明显了一些——便自己笑着开口道,“果然不愧是宝姐姐,有什么法子,快请说!”
惜春虽然脸上不动,但眼中却也有几分难掩的期待。
宝钗苦笑道,“颦儿太高看我了。如今我们先确认一点,四丫头是认定了蓉哥儿做了不轨之事,觉得这样十分不好,因此希望能够引得蓉哥儿回归到正途上来,可是这样?”
这话说得十分厉害,惜春沉默了一下,顿时就皱起了眉头来:这话还真不好回答啊!什么叫做“认定”呢?
但确实,现在没有抓到贾蓉的不轨行为,而且,要说引导贾蓉进入正途什么的,她凭什么?贾蓉自己有自己的父母,她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姑姑罢了。
黛玉也明白过来了,宝钗说是有办法,但是首先要有贾蓉“不轨”的证据。也是,凭空臆测算是什么事呢?现在诚然是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的。可是,真的要是拿到了什么真凭实据,这不就等于……把事情掀开来了吗?
她脑袋里面一转,就觉得宝钗这话不对劲啊!
确实,要想办法惩戒或者说让贾蓉认错啥的,要有真凭实据才好,否则就不占个“理”,即便有了真凭实据而不至于掀开一切毁掉贾府的名声,惜春想要管教贾蓉,那也要注意方式,否则还不占“礼”……
宝钗这话,特意把“也许是误会”、“真相”这些原本被带过的问题摆到了很高的位置,其实是绕了一个弯儿,还是在变相的劝着惜春呢!
避开了她的问题,还是在做她刚才已经在做的事情。
她那句“有法子”倒不见得是骗人,可是,在惜春去寻找证据的时候,想必就会弄得一鼻子灰了,需要花费的大量精力和时间,也会是平息怒火,磨平锋锐的最好办法。
黛玉心里想想,就觉得宝钗的“安慰”,“劝解”法子,实在是比她高杆多了。可惜,却是未免小看了惜春的孤介之处——若她下定了决心,哪里会管是不是离经叛道?如果是那样容易劝动的人,就不会在贾府出事前,就“杜绝宁国府”,出家避祸了。那个时候的她,只怕也是旁人眼里的异端,全无礼法的人吧?所以她现在的沉思,绝对不是认识到了其中的为难之处想要放弃。
但她心里转了转念头,看了看满屋子的丫鬟,到底还是没有把话说出来,只是挡在了惜春开口前先看似附和的笑道,“怎么能说是‘认定’呢。不管怎么说,这个时候放几个小厮到后院来,这也是失礼的。四妹妹便是激动了些,也是常理。”
宝钗听黛玉这么一提醒,也觉得自己这话欠思量,说得过了,忙笑道,“可不是这样?是我糊涂了。四姑娘可别怪我。却是我口误了,我不过想说,不管要做些什么事情,总需得一些真凭实据才好。然后才好徐徐图之。”
惜春咬了咬唇,到底埋下了头去,不再说话。
宝钗又看了一眼惜春的那几个丫鬟,并自己和黛玉的几个丫鬟,笑容又收敛了,银盆般的脸上再没有了平日里的温柔可亲,或者终究是大了几岁的缘故,那种不怒自威的仪态,却是比惜春看来有气势多了。
“今天晚上的事,谁也不准到处乱传!若是坏了主子的名声,就是我也难免要做次坏人,去和珍大嫂子和琏二嫂子说了,断不能容这样碎嘴的奴婢在这府里!”
宝钗还是很能抓准人心的。
贾府素来对下人都是很宽厚的,至少表面上是如此。而且,给的月钱又高,机会也多,工作又不重。别看在黛玉的记忆中,能记得对贾府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