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罢了。”
她又把自己献丑的话提了一遍,一番辩驳更是条理清晰,说得那女孩颇有些红脸。黛玉略略一礼,便走到了贾母的身边坐下。
把话说得这么客气,自然是不想参与到这场比试中去,献丑不献丑难说,反正耍猴戏的感觉是免不了的。比试胜利,更得不到任何她想要的东西。
但是她不乐意,其他人却都是乐意在这个贵妇云集的地方表现一番的。便是那些原本想要压一压黛玉的,虽说愿望没有实现,却也是很快就打点了精神,起了类似的心思。
——平时的女学比试,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
很快的,一首首诗词,一幅幅画都被做了出来,与此同时,也有姑娘们在一边弹琴、吹笛吹箫,还有弹琵琶的,仿佛在伴奏一般,鉴于每个姑娘都打扮得千娇百媚,这幅场景,倒也真称得上是“百花贺寿”了,一时间场面上是热闹非凡。
借此机会,在四周坐着的贵妇人们也好好的打量了一番这些姑娘们,神态、仪态,是不是够从容,是不是够优雅,才学如何,是不是很有争胜心?
这和一般坐在一起看戏不一样,可是一个观察品行的好机会,日后这些贵妇人们如果要挑亲戚或者是儿媳了,这一日的观察也会成为重要的衡量标杆吧?就是不知道,姑娘们表现得是否让人满意?
不得不说,姑娘们的打算是很成功的,这确实是一场很吸引人视线的比试,那些妇人们也确实借机好好地把他们给评判了一番。
尽管她们观察的地方,多半都不免和姑娘们的期待有所区别。
因此,结果是不是如姑娘们所料,这就很难说了。
托北静太妃的福,黛玉好歹不要加入到这番表演中去,倒是得以坐在一边静静地欣赏姑娘们的作品。当然,她自己也知道,自己是没有这个话语权来评判什么的,只能听别人的评论。
诗作画作被一篇篇一幅幅的送上来,甘夫人和北静太妃都没有开口,倒是其他的夫人们每见着一个,就要品头论足一番,然后一些人就这么看着那些姑娘的反应。倒是燕霜夜,在旁边的偏厅里面,每一首曲子完结,他都会让丫鬟送评论过来。
黛玉也在注意这一方面。
这些弹琴的姑娘们,都是在这方面下过苦功的,别的不说,技巧基本上都颇为娴熟,一首首喜庆的曲子,感觉都是不错。
但可惜的是,有灵气的不多,便是能够注入自己的感情的,也注入的都是一些祝颂之情,本没有那么真挚的感情,自然称不上多么“自然流露”,听在他们这样的人的耳中,便显得有些生硬晦涩了。
所以燕霜夜给出的评价,从来就没有多高,每一个女孩子,他都指出了其中的不足之处。他那手尽显名士风流的行草固然极得称赞,可惜其中的内容,却使得“乐”字一区,显得特别的惨淡,在七个女孩子相继表演过了以后,就没有人肯再表演琴艺了,便是事先已经说好的,也都显得十分的战战兢兢。
黛玉心里想着,那个燕霜夜不大可能不知道自己的评论会造成什么效果,会这样做,多半还是在表达自己的不满吧,因为被拉来做评委,又不好拒绝。或者根本就是一种讽刺或者调侃?
这些东西到底是难以判断的,黛玉也没有多想。
宝琴已经先交了一首诗上来了,她年纪又小,素来又才思敏捷,诗才也相当的不错,自然是很得了一番赞赏。
此后,宝钗和探春也合交了一首上来。她们三个都是先言明了的,宝钗宝琴愿做诗,探春乐意写字。此时宝钗做了诗,交由探春来写,虽然显得十分出众,但因为是两人合作,也就不是特别的出风头了。
和元春探亲那次不一样,宝钗那次做的是字字珠玑,句句颂圣,这次却是不合适这样写的。一来场合不同,二来,环境也不一样。
黛玉坐在贾母身边,听了一遍,又凑在贾母身边看了一遍传过来的。
宝钗水平发挥稳定,在众多的姑娘中,诗才当真是显得十分出众。也显得十分的端正,虽是说的祝颂之词,这一次却是显得不卑不亢,极有气度了。加上探春一手漂亮的颜体,极得北静太妃的喜欢,甘夫人在惊诧的打量了一番宝钗探春二人之后,才把这首诗定为群芳之冠。
而东安郡王家的女儿穆华,她的画相当出色,也在她的这一组得了个“女状元”。
只是,乐这一方面,燕霜夜没有给出一个好评,从这些评论里面选出一个“状元”来,这自然可以,但是,和其他得到好评的姑娘们相比,这个第一的分量却是太不足了。
北静太妃叹口气,摇了摇头,觉得甘夫人的提议实在是不妙。燕霜夜并不是一个喜欢说好话的人啊!
但此时也没别的办法了,只得朝自己的贴身大丫鬟示意了一眼,笑着说道,“没料到我这府里竟也能有这近于琼林宴的盛事,说不得要选出几个巾帼状元来了。你去请燕先生为顾小姐她们做个总评吧。先前直言其缺点,也是够了,她们年纪还小,如何能和燕先生相比?”
丫鬟应了一声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