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就那么轻轻快快的抛下不管?是以一时间无法回话。不过,甄宝玉本也不需要她这时候回答,只是自谋出路,告诉她这件事情罢了。
又闲叙了几句,甄宝玉便让宝钗休息,自己离开了。
但可惜的是,甄宝玉没来得及搬离贾府,贾母未被送回金陵之时,便连续传来了几个噩耗。
九月十日,凤姐终于支撑不住,在失于照料的情况下布了贾母的后尘。因有贾母在先,并无得力人操办,她的丧礼十分惨淡,倒与她死前那段时间的落魄相当,却是和她曾经的风光,尤其是主持秦可卿葬礼时候的意气风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生前极力敛财,死后去几乎分文未得,这差不多也算是一个讽刺吧。
贾家的老人凡是想到了这个的,都不免十分唏嘘,茶余饭后,感叹数声。
但是,凤姐虽惨淡的死去,却是到底留下了一个儿子,避免了贾家之后的风雨,对凤姐来说到底算是幸还是不幸,也是难说得很。
九月十三日,贾府没有等到太后寿诞的天下大赦。
太后薨。
据太医诊断,这是生机断绝,无力为继,也就是说,是老死的。所以之前她的病况根本就看不出要逝世的迹象。但不管太医们会如何,贾府想要天下大赦的指望是没了。
国孝期间,皇帝根本没有天下大赦的打算。
倒是朝中诸事停顿,给了贾家喘息之机。
但噩梦并未因此结束。
十一月六日,随皇帝护送太后灵柩前往孝慈县皇陵的元妃贾元春,因为小产后失于调养、操劳过度、悲哀过甚——至少官面上是这个理由——去世了。
这对贾家来说,几乎是最后一击。
而几乎在同时发生的事情,则是真正将荣国府也拉入了深渊。即使是宝钗生下的那个大胖小子,也完全不能给贾家带来任何欢悦之情了。
此时,贾家唯一还有官职的人是贾政。
所以,在国孝之后,贾政虽然不愿,却还是由得已经被免职的贾赦,带领宝玉贾环等人送灵柩回金陵。本来甄宝玉倒是可以留下的,而不是留下贾兰——家中总要有人照看,但他心中有事,还是同行了。
护送的自然是贾母的灵柩,但是凤姐的也同行。
她一双儿女太小,被留在了贾府,由目前管事的王夫人并李纨母子照看,平儿随行。
谁知道,路上却出了事。
那贾赦虽说连遭大难,却反而愈发疯狂起来,可谓是色心不改,一众大小妻妾不在身边,他居然把注意动到了儿子的女人,平儿的身上。
平儿大约是在他动手前已经有所察觉吧。
她又羞又愤,竟是再不管主仆之别,只念对凤姐之忠,在身上带了利剪。一日下榻之时,贾赦想要动手,便被平儿刺了几剪刀。
万幸,却又或者不幸的是,全部没刺到要害。
做下这样的事情来,平儿却也是又慌又恐,先逃出了下榻之处,本意想要自己逃走,却怕那毫无父子之情的贾赦,会对凤姐的灵柩下手泄愤,又怕留在京城的贾菁巧姐受到牵连。她虽不懂律法,却反而自己去报了官。
那知府一听,国孝期间,你一刚免职的官儿,也敢如此大胆不成?当场就下令把贾赦给抓来。
贾赦秉性难移,果然早就在平儿逃走之后大发怒火了,要去抓她。只可惜,如今他已经势败,却再难找到那些肯为他做这些事情的趋炎附势的狗腿子,反而让宝玉等人知道了此事的前因后果,只得一边请大夫来看伤,一边在心底埋怨不迭。
刚开始的时候,那知府听说是宫中贵妃之亲,尚且不敢妄动,只把他们围住了便罢。但是,元妃的死讯一传来,那知府便知道,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时候了。
他小心翼翼的上奏,将这件事情给陈述了一遍,尽可能不带出自己的意见来。
仅仅在数日之后,他就得到了消息,皇帝震怒的命令逮捕贾赦,将之送回京城,严惩。虽是平儿伤人,但皇帝反下旨嘉奖了她一番,命她送主母灵柩返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