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边的这一横,实际就是描写的铜钺最下边这个钺刃,这个铜钺上我们看绘画了一个图像,这个图像是用绿松石画了一个同心圆,两个同心圆。我们知道古代最基本的图形实际就是圆和方两种图形,这圆和方实际是有它的象征意义的,圆形是天的象形,而方形是地的象形,这两个同心圆实际就有这种意义,我们再看两个同心圆之间还有用十字组成的这种绿松石的图像,外圈一共有十二个,内圈有六个,我们说它“十”字纹,我们说这个纹是“十”字纹,这实际是我们今天的概念,而古代的“十”字不这样写,古代“十”字就是一竖,就是十,而像这样一横一竖,这是古代文字的“甲”字,甲乙丙丁的“甲”,“甲”字,那么“甲”是什么,“甲”实际就是人们立表测影所得到的东西南北的四个方向,那么它的一横就表示东西,它的一竖就是表示南北,它要作为十个天干的第一个字,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的第一个字。我们知道,古代人计时,是用天干和地支配合起来计时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二十二个字配合起来计时的,这就是我们熟悉的六十甲子,那么“甲”字也就是可以看成是计时名词的第一个字,那么现在这个图像上用“甲”字绘成十二个甲字一圈,这十二个甲字也就是十二时,十二时是什么,就是十二月,那么内圈有六个,六正好是十二的一半,它是什么意思呢?实际是表示着历月阴阳的这样一种概念。我们知道,古人是把月份和十二律相配合起来的。十二律就是把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不完全相等的半音,这样的一种律制,那么处于单数的这个律,都是阳律,而处于偶数的这个律,都是阴律,这十二个律要跟十二个月配合起来,所以每个月也都要分出阴阳雌雄,所以这个六就是表示着有六阳月,又有六阴月,是这样的一种概念。而有两层十字也正反映了这样一种阴阳的观念,所以通过这个铜钺,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王权的仪仗上,绘刻了记时的天文学的一种历法的一些内容,它就明确地显示了天文学和王权的这样的一种联系,这是我们从第一个侧面来理解古代天文和人文的那种关系。

    那我们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就是古代的天文学和古典哲学的关系和古典哲学的关系。我们刚才说了中国古代是天数不分,如果要使天文学的一些精密的计算是要通过数学来完成的,所以天数不分。那么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解,实际有他们自己独特的深刻的思想,非常深刻的思想,最基本的理论在古代有两种:就是古人对于数字的理论,有两种,一种是生成数的理论,生就是基本的,成就是完成,有这样一种生成数的理论,这种理论实际体现一种比较早的进位制的思想。我们知道进位制,实际上是人们对于生物学上的一种简单的联想,我们伸出一只手来我们就可以知道五,伸出两只手来就可以知道是十,那么这意味着五可能就是作为一个最原始的进制单位。人们可以对一只手所给予的五来计数,这就是一二三四五,那么十,也就是六七八九十,这个阶段的数字是怎么得来的呢?人们认为是根据生数,也就是一二三四五这五个生数,就是基本数,再加上一个基本的进制五就可以得到了,比如一加上一个五就可以得到六,二加上五就可以得到七,如此类推,这就是生成数的理论。一二三四五就是生数,六七八九十就是成数。这是一种理论。

    另外还有一种理论就是阴阳数的理论,阴阳数的理论。我们知道数字可能是无限的,数字是无限的,但是数字再多,实际它只有两种性质的数字,一种是奇数,一种是偶数。这在古人看来,这种现象和世界万物可以用阴阳两种概念去平分它,去分配它是完全一样的。因此,古人就建立起来了奇数就是阳数,偶数就是阴数这样一种思想。同时,阳数也就是天数,而阴数也就是地数,那么凡是奇数就都是阳数,凡是偶数就都是阴数。只有这两类数字,这个阴阳数,也就是奇偶数,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可以转换的,也就是说,奇数如果加上一,它就可以变成偶数,偶数如果加上一,它也可以变成奇数。而这种转换也就恰恰可以表示为阴阳的转换,可以用来说明阴阳的转换,这样就产生了一种数字和阴阳一种结合的观念,这种思想实际就是中国易学的一个思想基础,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早期的易卦的材料,包括商代的甲骨文里出现的易卦的材料,还有两周的金文里边所发现的易卦材料,以至于更晚一些到战国的竹简上出现的易卦材料,全部都是用数字写成,都是用数字写成。我们可以看这样一幅图,这个是发现在殷墟的一个易卦材料,我们看这个龟甲的四个角上刻了四个卦,这个卦全部是用数字写成的,因此说,易的本质不仅是数,就连它写卦的形式也是数,所以这个数的观念直接影响到后来人们的哲学思维。

    我们看这样一个材料,这个呢是在湖北荆门郭店战国的楚墓里边出土的竹简,学术界把这个竹书呢称为《太一生水》,这篇文章实际上直接关系到对于老子哲学的解释,我们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那么道是怎么来的,老子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个道的观念,这篇文章上对这个思想有非常精辟的论述,这个《太一生水》的开篇就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