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重塑国魂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一八三 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三)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地发起了冲锋。

    几十米外,日军阵地上接连不断地闪着光。日军在尽最大的努力射击着,这么近的距离几乎都不用进行瞄准。每一颗子弹出膛,都会撞进一名关东军士兵的身体。短短几十米的距离,每一秒、每一米都有人倒下。终于,冲近了二三十米左右的距离,后排的士兵摘下手榴弹,咬下拉环,略一停顿,而后狠命地投掷了过去。

    ‘轰轰轰’,日军草草构建的射击胸墙左近,接连不断地炸响。冲击波卷着泥土、碎石、以及人体,四下横飞。就趁着日军射击停顿的一刹那,前排的关东军士兵已经冲了上去。短兵相见、刺刀见红!军官手持着手枪,一边指挥进攻一边进行射击着;突击手手持着散弹枪,专挑日军密集的地方,一颗子弹射出,往往是连成片的日军被打成了筛子;更多的士兵,端着步枪挺着刺刀,将其狠狠地扎进小日本的胸膛。

    只在一瞬间,日军设在山坡处的第一道防线,便被宣告攻破!

    场景壮丽而残酷!

    何绍明与魏国涛只是站在出发阵地上,静静地看着这一切。甲午开战以来,同样的场面,何绍明已经看过无数次了。集合了海内外有识青年,从而成为惶惶大清最先觉醒民族自尊心的一群人,用大量的金钱堆砌,还有着超越这个时代火力的关东军,无论是意志力还是战斗力,都远远超过了所有人的预计。

    从来,热衷于先进武器,珍惜士兵生命的何绍明,都不打算依靠消耗士兵的生命而取得一场战争的胜利,哪怕是决定着国朝百年国运的甲午也是一样。关东军作战,从来都是用优势的兵力火力,给予对手灭顶的打击,而自身消耗却极其有限。

    因为,关东军每培养一名士兵都不容易。普通的庄稼汉,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士兵,经历了严格的训练周期。子弹每月两百发定量实弹射击,伙食几乎是最好的,而且最最重要的是,还要接受文字与先进思想的教育。

    看着一个个倒下的士兵与军官,何绍明的心在滴血。在他眼里,每一个士兵都是一颗种子。国朝晦暗百年,缺的从来不是什么先进的技术,缺的,就是觉醒的精神!

    这些士兵,只待战事一结束,就会成为革命的种子,成为推翻满清的排头兵,成为中国革命道路的坚定支持者,成为散播新思潮的星星之火!牺牲,实在太大了!这么一会儿的功夫,在日军密集的弹雨之下,至少超过三百名的士兵倒地不起了。

    然而,何绍明不能要求冲击部队撤下来,重新组织起更加有效的攻势。形势危急,所有人都知道。关东军已经被逼到了绝路,拿不下对面的山头,等待他们的只能是灭亡。

    何绍明强自平复了心痛,他现在只要义州,只要对面的日军阵地!拿下这里,拿下义州,即使付出再大的代价也是值得的。只有如此,才能有活路,才能重新掌握这场战事的主动权。

    “左侧山道扫清,可以对山头发起冲击了……日军不过一个大队的兵力,三波散兵冲锋,应该可以拿下。”魏国涛放下望远镜,平静地说道。转头对着何绍明:“接下来,只要攻上了山头,分出一个团向两翼扫荡,掩护大部队快速通过……我们不跟小鬼子在这儿纠缠,义州离这里只有四十里,强行军,中午之前应该可以赶到。”

    “但愿如此吧。”何绍明轻轻舒可口气。攻势顺利,望远镜里,最前头的冲锋线,已经沿着山道蹒跚向上,抵近日军左翼山头的主阵地。按照这个态势,不出半个小时,只要拿下了一处山头,关东军大部队便可以快速通过,中午赶到义州。到那时,东有回援的关东军第三师大部,西有渡江作战的第二师,夺回义州不成问题。

    正当此时,马克沁‘坑坑坑坑’沉闷的铜音突兀地响了起来。就见冲在最前头的关东军士兵,如同割麦子一般被放倒,一排排一片片。何绍明手一抖,差点儿将手中的望远镜掉落。放下望远镜,看向出发阵地就要骂娘。“他妈的,谁他娘的敌友不分……”

    何绍明只看了一眼便说不下去了,出发阵地之上,一片静悄悄。马克沁与迫击炮静静地安放在那里,射击手这会儿都坐在地上,观望着前方的战事。

    早在突破左翼山道防线之时,关东军的马克沁与迫击炮便停止了射击。再举起望远镜,却见右侧山头上,三个闪亮的光电,不住地喷射着火焰,将一颗颗子弹喷射而出,直扑毫无防备的关东军。

    何绍明等人的心顿时咯噔一下,沉到了底。小鬼子的马克沁!

    “叶志超,老子不杀你就不叫何绍明!”

    即便是炸了军火库,日军依旧从各处军营缴获了不老少的武器。88式步枪比之小鬼子的春田要强太多了,就更别提马克沁、迫击炮之类的,小鬼子连见都没见过。作为这些新式武器的提倡、发明、使用者,何绍明做梦也没有想到,就在这甲午之中,自个儿的关东军会遭到这些武器狠命的打击。

    一片片的士兵倒地,后头的士兵已经条件反射般趴在了地上。面对着不可能用人命填出来的优势火力组成的防线,这也是无奈之举。紧紧是三挺马克沁,便将近千人的冲击散兵线,压制得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