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和二十三年,四月丙午,元宏崩于谷塘原行宫,时年三十三岁。谥曰孝文皇帝,庙曰高祖。五月丙申,葬长陵。冯皇后亦殂,谥曰幽皇后,葬长陵茔内。
再度随御驾从洛阳返回悬瓠军中的时候,元勰已隐约感觉到了皇帝的反常。似乎是在审问皇后之后,皇帝已对他有了疏远和冷淡的痕迹。
上个月,陈留公主风尘仆仆地来到军中。他起初以为她只是为了逃婚,然而,公主的神色却是凛然而不可侵犯,隐约还藏了一丝幽秘的笑。她说:“请彭城王暂且回避,我想单独与皇上谈一谈。”元勰愕然,因为他与皇帝亲密无间,连军政大事都不曾回避。皇帝也颇感意外,然而,不等他示下,元勰已欠身退出。
公主倔强,甚至偏执,元勰是了解的。尽管他认定此事无论如何都与他无关,但心中还是忐忑,有一丝疑问亘在心间:与皇后有关么?他不敢去想,明知无法摒去这种莫名的牵念,却勉力不让自己去想。
然而,公主退出之后,皇帝什么也没提,只是简单地吩咐道:“回宫。”元勰愣了,皇帝似乎有些焦躁,心神不定地踱了几步,终于强作镇定地说:“彦和,你和季豫随我回宫。王将军留在军中,都督各州军事。”
季豫,是北海王元详的字。诸兄弟中,元勰行六,元详行七。
他们即日动身返回洛阳。离开悬瓠时,元勰心中颇有些惶然。王肃并未过问此事,看他的神色,却仿佛已经了然。元勰亦没有向他提及。
回宫之后,听说是巫蛊。他大惊,不敢置信,而元宏却冷冷地盯着他看,颇有些审视的意思。他顿时无措,而皇帝的意思,分明是想听听他的说法。他终于谨慎而模糊地说:“巫蛊之事,恐怕另有隐情吧。”他并没有觉察到,皇帝那一声:“唔,你倒体谅她的隐情。”以及随之而来冷厉的目光,是正对着他的。
元勰不再说什么。皇帝的家务事,他以为不宜过问。尽管他并不明白,妙莲何至于借助巫术?他知道她是有些野心的,然则,她想效仿文明太皇太后么?他直觉上却并不相信。然而,他并不敢真正为她求情。
哪怕这仅有的一句,也是为了他的兄长。他知道皇帝并非真的绝情。“冯家的女儿不可复相废逐。”这只是借口吧。今时今日,他又何须顾及冯家?元勰是明白的,因而有意想给皇帝一个台阶,这才顺水推舟地说:“巫蛊之事,恐怕另有隐情吧。”
言尽于此。
然而,征战却不罢休。听闻御驾将再往悬瓠时,元勰当下便惊了,然后推心置腹地说:“陛下的身体才刚刚康复,近来心绪不佳,多有反复……”元宏冷硬地打断他:“朕没有病。”这分明是决心已定。元勰无法再说什么,默默退下。
匆匆赶往悬瓠,似乎……似乎是在逃避什么。而凄厉的冷风,依然吹不去元宏眼中的愁怨。
在悬瓠军中,兄弟俩一如旧日,朝夕相对。然而,这其中,似有什么,在悄然转变。元勰望见皇帝坚毅的目光中藏着彻心彻骨的悲凉,他沉默寡言,终日只埋首案牍。而他此时,已经生了很重的病。别人未必知道,却瞒不过元勰。
元勰依然随侍御前。皇帝很少开口,有时也与他商量,口气却是淡淡的,无可无不可的样子;处理军政时,时常衣不解甲,彻夜危坐,不眠不休。元勰欲劝,但皇帝漠然决然的神色,分明又是拒绝劝谏的表示。有时,他看见皇帝凭栏而立,凝目不语,望的正是洛阳的方向。
而皇帝的病,终究是一日日加重了。
有一夜,元勰设了坛,告天地及祖宗:若有不测,请以己身代皇帝罹难。他虔诚而郑重地求祷,毅然决然。忽然,身后似有响动。他察觉到什么,回头一望,皇帝披了玄色披风,只露出一点纁色的袍子,正站在他身后。病容在清冷的月色下越发瘦削,那眼睛却有些锐利的亮泽。元勰没来由地惊惧起来。他总不信,皇帝的病已经到了药石无灵的地步,而这一刻,他却信了。因为皇帝的神色,是行将远去之人的绝望与惨然。
“皇兄!”他即刻上前,泪水莫名地滑了出来。他从未如此失礼过。“彦和,你这又是何必?”皇帝冷静地开口,“你以为有用么?”元勰噙泪不语。
皇帝走过他身边,兀自在坛前伫立片刻,忽然笑了:“朕祈求二十年,自以为并不贪婪,却还是无计。”元勰有些失神,喃喃道:“二十年?”
“是的,只要二十年。”皇帝坚忍而又决然,“五年经营洛阳,五年征战南方,五年稳固天下,还有五年……”他怆然微笑,却没有说下去。元勰只是呆立着,直到皇帝问他:“你是心中愧疚,才如此?”他愕然,不明白,却无从解释。皇帝也不再问,看了他片刻,转身去了。
转身的瞬间,他冰冷的眼,终于淌下了滚烫的泪。
然而元勰并没有看到。
皇帝病得很重的时候,动辄发怒,左右侍臣,稍有不顺意者,皆以死罪论处。元勰昼夜不离左右,每每婉转进言。皇帝几乎从未对他发怒过,此时却冷笑了:“彦和,你这是为何?”元勰答道:“臣不敢忤逆,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