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渭水悠悠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五十七章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全村社员都眼巴巴等着夏收结束以后,口粮标准能提高一点,以便从难挨的饥饿中喘一口气。

    地里的麦子收倒了。

    场上的麦子打完了。

    粮食不知运到什么地方去了。

    社员的口粮却一点也没增加。人们怀着失望的心情,仍然靠野菜和树叶充饥。夏天不管怎么说,野草、树叶、糠皮还有,冬天可怎么过呢?有人开始为冬天准备救命“粮”。一家带头,百家看样儿,家家门前、房顶、场院都晒满了野菜和树叶。田野像遭了蝗虫一般,看不到多少绿色。白杨、柳树、榆树上的叶子不见了,这种荒败的景象实在残忍。

    然而,史家庄“全国卫生模范村”的红旗依然在迎风飘扬,全国各地的参观团照样前来参观。各种颜色和型号的小车不时从整齐干净的村道上驶过,三三两两停在大队部门前。于顺虎照样以全村最高领导的身份接待参观团。

    每当参观团到来,为了应付场面,各队食堂要另作点花样饭,让参观团知道史家庄社员的生活水平依然很高。参观团走后,那些花样饭全让干部和炊事员吃了,吃不完就端回家去让全家人吃。

    参观团中有穿红着绿的少数民族代表,他们奇特的民族服装和古怪的语言引逗着一伙面黄肌瘦的娃娃跟在屁股后边看,于顺虎怕扫兴,一次又一次地把他们轰远。每轰走一次,那些不懂事的娃娃们又悄悄地从后边跟上来。于顺虎气得没有办法,在一次社员大会上说:“以后参观团再来,谁要是把自己的娃娃不管好,让他满村乱跑,我就腾你大人的皮!”

    使于顺虎更为气恼的还是家家门前晾晒的野菜树叶,这实在大煞风景。参观团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干啥用的,问于顺虎,于顺虎回答得十分巧妙,说:“我们全村大力发展养猪事业,这全是猪饲料。”参观团十分赞赏,连连点头。

    一天下午,五六辆小轿车停在大队部门前,干部们忙着应酬参观团。

    自从放暑假以后,十一岁的小刚就开始给生产队放牛。这天下午,他把牛栓在饲养室,一看太阳,火辣辣的还悬在半天空,他肚子饿得发烧,心里说这怎么能挨到天黑#蝴踌躇再三,只得到外婆家去喝菜汤。

    一提起放牛和喝菜汤,小刚心里就难受。

    放暑假第二天,小刚饿着肚子呆在家里,好不容易听见食堂开饭的钟声,就赶快去食堂领饭。刚进食堂,就撞见于顺虎。于顺虎开口就问小刚:“你干活去了吗?”

    小刚说:“没有。”

    “没有,你吃什么饭?”

    小刚没好气地说:“没干活吃饭的人不只我一个。”言下之意说,“你没干活,还不照样吃饭!”

    这时,队长于克敏正好进了食堂,于顺虎指着小刚对于克敏说:“你要让他干活,不能叫他吃闲饭。”

    于克敏瞅着小刚,心里说:“这么小的娃,能干啥活?”想了想说,“队里有一头牛,你去放,行不行?”

    小刚想:“放牛有什么难的,谁不会放牛?”就满口答应了。

    这样,小刚就天天饿着肚子给生产队放牛。

    外婆看小刚越来越瘦,生怕把他饿坏了,就让小刚每天去她家喝一碗菜汤。当时小刚的舅舅一家都是居民户口,吃商品粮,住在县城。只有善正和小刚外婆是农业户口,在生产队大食堂领饭吃。为了照顾小刚,外婆把善正打发到县城,善正的一份口粮让给了小刚。食堂的口粮标准是大人每天四两,小孩每天二两。每天喝两顿菜汤,大人每顿喝两碗,小孩只能喝一碗。说实在的,把善正和外婆两人的菜汤全让外婆喝,外婆也喝不饱。可是为了救小刚的命,外婆自己忍着饥饿,让小刚每天喝一碗菜汤。她把从食堂领来的菜汤剩一碗,倒在砂锅里,放在炕头的炉子上,一到下午,她就坐在炕头等小刚,一见小刚从门外进来,就急忙下炕,在砂锅下边放一把柴火,把菜汤温热,看着小刚喝了,她心里才高兴。要是一天不见小刚,她心就不踏实。小刚实在不好意思到外婆家去,每当他端起碗喝菜汤时,眼泪就往碗里滴。“外婆啊外婆,两个人的菜汤也不够你一个人喝呀,可你硬要摘出一份来让我喝。你这样爱我,我怎么报答你啊!”

    那猪食一样的菜汤喝在口里是多么香啊!菜汤喝完了,肚子喝胀了,小刚怀着一种满足而又惭愧的心情离开外婆家。在回去的路上,他总是这样想“明天我再不去了,我实在对不起外婆。”可是,到了第二天下午,他肚子饿得实在受不了,又只好去。进外婆家门时,他脸上发烧,心里难受。可外婆一看见他,总是那么高兴,说:“我的刚刚来了!”就下炕给他热菜汤。温热了,她看着小刚喝,心里觉得比她自己喝还舒服。尽管这样,小刚还是不好去。有一天,他硬忍着饿没有去,外婆坐在炕头等了他一个下午,实在等不着,她自己才喝了。过了一天,他饿得受不了,就又去了。外婆一见面就训他,问他先一天为什么不来?外婆怕小刚出了什么事情,一夜没睡好觉。以后,小刚照例每天下午去外婆家喝菜汤。

    这天下午,小刚正沿着渠边小路朝外婆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