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宋阀

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正文 第两百零三章 徐卫前途
书架管理 返回目录

的荣耀?可一来,老九不愿意呆在东京。二来。自己也明白,想要建功立业,东京不是好地方。

    还有一点,恐怕老九都不会想到,甚至满朝文武现在也还没有预料到。那就是,一场风暴,即将在东京展开,“文武之争”。这绝不是危言耸听!金军两次打过来,让大宋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说得直白点,那就是军队战力低下,指挥不畅,文臣统兵,贻误战机。这一点,相信皇帝也看清了。

    因此,才有了开刃“详议司。”讨论祖宗家法,甚至今日玉津园射猎,都是有目的的。官家想改变,或者说是变通“扬文抑武。的国策,可这谈何容易?文强武弱的书面,在大宋持续了一百多年,早就根深蒂固,深入人心。不是一朝一夕,一纸诏命就能化解。官家纵然有此心,但也绝敌不过悠悠众口,文臣誓必激烈反弹!前些日子,女真人快打到东京城下。你任用武臣,人家不说什么。

    现在仗打完了,也该飞鸟尽,良弓藏。有人已经憋着劲,准备难。要是还在这时候去触动他们的痛处,后果可想而知。

    况且,咱们这位大宋天子的性格,就如同水一般,一遇阻挡就改道而行。纵然爱护自己一手提拔的年轻武臣,可当文官集团庞大的压力汇聚成洪流时。恐怕也会割爱吧?

    不是夸口,这次能打退金兵,老九功劳着实不如果将他提为殿前司长官,那么本就看他不顺眼的某些执宰。会第一个拿他开刀。与其这样,不如离朝避祸!那么,哪里是好去处?自然是徐大徐四所在的陕西!

    “陛下,怒臣直言,非是臣阻挡徐卫前途。只是臣这侄儿,年纪既轻,资历又浅,如何能服众?臣这作叔父的,自然也希望徐九能有所建树,但唯恐欲则不达。年轻人心气高,若是一帆风顺,反而助长其骄横气焰。如此,则有违陛下初衷,也不利于他徐绍这番话虽是托辞,却说得冠冕堂皇,无可辩驳。朝廷要提拔徐卫,作为叔父,他极力阻拦,除了说他大公无私,还能说什么?

    赵桓听罢,半晌无言,良久叹道:“话虽如此,然非常时期,用非常手段,总不能一味守旧,总得权宜变通才好。”此语,既是针对徐卫而言,恐怕也是大宋天子最近的心情写照。

    徐绍却道:“莫非陛下忘了?朝廷有过明令,非有边功者。不得为三衙长官。陛下爱护徐卫,臣不甚感激,但请陛下以国事为重

    赵桓如何不记的自己亲自下的诏命?没有在边关立过战功的武臣,不能作三衙长官。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徐卫是没戍过边。可人家在两次对金作战中。奋勇无前,屡立殊勋,难道还抵不上边功?

    把这话说予徐绍听,可后者总能找到理由反对。后来把赵桓惹急了,不满道:“大将们回防陕西,以备两河生变。东京总要有得力干将主持军事,你说徐卫不成,那到是给联推荐个合适人选?。

    徐绍想了想。回道:“姚平仲。”

    赵桓先是一怔。随即笑道:“怪了,联素知姚希晏与徐子昂不合,你这徐卫之叔,怎么还推荐姚希晏?”

    “陛下只是问臣谁合适,并没有问臣谁与徐卫不合。”徐绍亦笑。

    赵桓闻言赞道:“枢相公正无私,当为群臣揩模

    徐绍谦虚几句。赵桓愈加欣喜。一阵之后,又问道:“既然爱卿坚持,联会考虑你的提议。只是,徐卫作何安排?他的功劳是摆在那里,如不妥善安置,岂不寒了忠臣之心?”

    徐绍听他口风松动,心中暗喜,表面上仍不露出分毫。又思索片刻,答道:“除东京外,用武臣之地极多。徐卫也需历练,莫如放他个外任,打磨几年再用也不迟

    赵桓微微点头。忽道:“那联授他个知州。再兼个一路兵马副总管如何?”

    徐绍连连摆手:“太过太过!陛下,徐卫入仕才多久?若如此,那才真寒了忠臣之心。再则,他带兵勉强可以,行政地方毫无经验,莫坏了陛下大事才好

    赵桓闻言笑道:“唉,枢相为侄避荣宠,廉则廉矣。然未必公正啊。罢了,联已有主张。”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