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闺之中,照例这样的事情是听不见确切消息的。
黛玉同样对这个传闻模模糊糊。会知道这件事情,还是因为这次大败和贾家有些联系呢。王子腾在外做官,这次据说也是负责筹集粮草之人,这次兵败是有些责任的,当然,军队并非因为粮草不济而败,而是指挥不当,所以这罪责倒也不大,只是怕连累到。
但这个模模糊糊的传闻,就已经让她有了一定的怀疑。
在她的印象中,原本应该处于这个年代的明朝,虽然和日本的海寇经常爆发冲突,但似乎都是小冲突,没有和日本这个国家开战过。
虽说因为之前出现了一个穿越者,这个穿越者又受到了后世的某些影响,两广之地因为发展海运比起原先这个年代的时候要发达了很多,但也正因为如此,很是有些兵力的,虽不如江淮地区有重兵把守,似乎也不应该轻易被流寇攻入。
如果真是由政府控制的流寇,又怎么会轻易暴露身份呢?
这样简单一想,似乎事情就有了诸多的不合理之处。
但她到底不是一个政客什么的,虽然知道有不合理的地方,却也没有深思。
因为这和她没有太大的关系。
硬要说关系的话,只有一点,那就是她隐约听说,所谓的事件平息之时表面上的。
南安郡王是当时领军的将领,此刻南方省依然有流寇肆虐,皇帝不欲扩大事态,引得北方骚动,所以压下了这事情,给了南安郡王一个将功折罪的机会,让他迅速平定这次事件。
这让黛玉敏锐的想到了她记得的那个故事里面,对探春的判词。后来的研究者似乎普遍认同一点,那就是,探春远嫁到了无法回来省亲的地方。
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女孩子外嫁因而一辈子无法回到家乡,并不是什么太奇怪的情况。至少完全无法称得上是悲剧。任何一件事情,当它是社会的常态的时候,你可以说这常态是悲剧,但单独拿出一件来大说特说,就不是很有意义了。
若要说是悲剧,肯定有些别的什么原因。
异国他乡,他乡不是悲剧,但“异国”就是了。
而且,这次远嫁很有可能是由南安太妃促成——至少这是一个挺常见的观点。南安太妃在贾母的八十大寿上,曾见了几个女孩子,其中只有探春是适合远嫁的……
黛玉处于一种不知道这个世界是真是幻的迷茫中。
太后的病危——只有她死了,才能起到和那个故事里面太妃死去一样的效果;这次南安郡王的战败也是。那南安郡王如果为求安泰,而私下去和亲安抚敌国皇室以求退兵的话……这似乎也能起到,将探春推向既定命运的效果。
而且,王家如今是四大家族在官场上最大的依靠。
王子腾若败,四大家族距离灭亡之日,只怕也就不远了。
王子腾……也牵连进了这次的事件中。
这很奇怪。
那个故事不过局限于贾史王薛四个小小的家族,但如今给人的感觉,却是这整个世界,都在为了推动这里面的某些命运而发展……至少是发展出了某些事件来。
这是为什么?她无法将这些乱糟糟的头绪整理清楚。
但她知道两点。
其一,虽然这世界也许会为了推动那个故事的“命运”而出现些事情,但这些事都并不是不可改变的,当出现某个外力因素的时候,就会变化。比如说,她的力量挽救了太后,虽说太后差不多也该到头了,但是,至少不能追究贾琏国孝私娶了。
其二,她活在这个世界,感知着这个世界,所以只能将之当做真实,不管事实上这是真还是幻。她总得生存下去。
当然,即使是那么想,混乱的感觉也不会轻易消失。在这样的情况下,黛玉仍然过着她平静到有些一成不变的生活,直到迎来了贾母的八十大寿。
这次贾府为贾母的八十大寿可谓下了大力气。贾母的寿诞是八月初三,但贾家却准备把寿宴开上几天。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宁国府中单请官客,荣国府中单请堂客,大观园中收拾出缀锦阁并嘉荫堂等几处大地方来作退居。
这本来也不算稀奇,无非是儿女表示孝心,家族炫耀富贵的一种方式,但放在如今的贾府身上,但凡是知道贾府那些毛病的,都能将贾家的意思猜到一二。
七月二十八日。
这一日贾府宴请的是皇亲驸马王公诸公主郡主王妃国君太君夫人等。
因为贾母的诞辰,作为贾母最宠爱的孙子,宝玉去跪“保安延寿经”了。贾母径自领着邢王二夫人,并凤姐李纨和其他几个族中的媳妇在荣庆堂待客,却让园中众姑娘们在她的院子里面待着,另叫了府中的那十二个小戏子——已不是前几年那些了,有死的,也有后补的,单另给她们开了个小戏台。
因着彼此都是熟悉的人,所以倒也热闹。
小戏子们唱得还算认真,姑娘们却是吃的吃,说的说,玩的玩,除了宝钗,并没人认